正压柜正压防爆柜防爆等级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杏彩体育注册关于印发《眉山市彭山区“

发布时间 : 2024-01-07  浏览次数 :

  应急管理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适应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加快构建与彭山区建设相适应的应急管理新体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明显。然而,由于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全区面临的风险复杂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全区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安全风险依然较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依然不足,应急管理基层与企业基础仍然薄弱,全区安全应急素质仍然亟待提升,应急综合能力亟待提升,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与期盼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十四五”时期(2021 —2025年),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启动期,是彭山区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步伐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彭山区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期。编制和实施眉山市彭山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对于深入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进一步夯实城乡可持续发展安全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眉山市委市政府、彭山区委区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的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提供良好的应急安全保障环境,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眉山市彭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眉山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两大类特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围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将全区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多项规划整合编制为一部综合规划,以此推进彭山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多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相关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

  一是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工作。根据《眉山市彭山区机构改革方案》,建立了区、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工作。二是初步形成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调整完善区应急委员会及其19个专项指挥部的设置,进一步优化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减灾委员会的机构组成和职能职责,建立工作规范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统一领导、高效协同的区、镇(街道)两级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层级响应”原则,建立完善区委区政府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机制。三是有效地建立多方协作的联动机制。建立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健全部门间在防震抗灾、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预报等工作上的联动机制;推动成眉、东彭仁新跨区域和岷江跨流域的区域联动,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基本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的抢险救援新格局。四是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及时编制和修订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等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突发事件防范应对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总体要求,顺利应对2020年“8.11”“8.16”暴雨洪涝灾害,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损失,全区未发生因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事件。

  一是构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消防体制机制改革落实落地,有效整合各类专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等力量,基本形成了以区消防救援大队为主力、以各行业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和部队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全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有1支,人员24名。各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有60支,人员达1000多名,各类装备为5400多件。二是加强应急救援基础建设。大力推动实施《眉山市彭山区应急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强城乡站、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森林消防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夯实基层防灾应急基础,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三是突发事件应对进一步规范。“十三五”期间,因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全区共出动消防、民兵及各类社会力量救援人员8000多人次,出动救援车辆500多台次。

  一是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区抓紧抓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全区牢固树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意识,对存在重大风险项目实施“一票否决”。二是全面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全区共排查整治各类事故隐患 1 万余处,初步建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危化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三是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区正常生产的非煤矿山完成与现状相符的《安全设施设计》和《开采设计》,在非煤矿山、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四是推进安全生产宣教培训工作。创建四川省安全社区 6 个。“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区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7起,每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持续保持在个位数,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较之“十二五”期间分别下降53.3%和26%,工作成效较为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无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一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四川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职责清单。二是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立健全区、镇(街道)两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建设。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群众动员组织方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综合防御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旱洪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推进江河堤防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和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升基层防洪抗涝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县(区)级城市先进水平。四是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体系。我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全面建立。我区建成地震监测台站1个,开启地震监测新篇章。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个、大型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开展区级地震应急演练5次,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1300余次。四是进一步提升森林防火机制。构建区级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点、护林人员包地块、林权人和经营单位包山头的分级包干责任制,压紧压实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管理责任和林业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组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7支281人。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责任体系、网络体系。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不断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和家庭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格局,物资管理、调用保障等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管理、回收等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成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点 6个,村级物资储备点51个。基本形成了以区本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中心,以各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为重点,以各村组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区、镇(街道)、村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三是加强应急物资信息化建设。依托应急指挥平台,建成区、镇、村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救灾物资管理数据化,确保灾害发生后 12 小时内受灾群众能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群众的“五有”目标得到充分保障。“十三五”期间,有效地开展群众紧急转移安置138户、918人次。

  一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区主要存在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风险。洪涝灾害发生时间集中、频率高、强度大,防汛抗灾总体形势严峻。生产安全风险类别齐全。现阶段全区有非煤矿山企业2家,工贸企业10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家,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处于爬坡期、过坎期、脆弱期。此外,“十四五”时期,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步伐加快和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的建设,全区发展将高速推进,大规模企业入驻,工贸企业产销两旺,安全风险集中凸显,危化化工、工矿商贸、交通、建筑、电力燃气、人员密集场所、城乡消防等等领域风险突出,锂电产业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型风险不断涌现,新建航电工程对安全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城市安全日益呈现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叠加,单一风险向综合风险升级,偶发风险向复合风险转变,局部风险向区域性风险蔓延等趋势,城市安全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

  二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还不够彻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尚未完全厘清,在城乡消防、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领域还存在职责边界不清晰、机制运行不顺畅的问题。应急指挥横向联动不够通畅、纵向联动不够快捷,难以满足“跨行业、跨层级、多灾种”应急指挥需求。同时,针对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的不同责任主体和各个环节,尚未形成清晰、规范的工作机制和流程规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根本树立,责任落实有空档。一些干部的风险意识、防控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等亟待提高。指挥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防灾减灾预防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不强。

  三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不足。风险源头管控存在历史欠账,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与国家标准还存在差距。风险辨识评估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和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还存在盲点,风险感知和预警预控手段落后,大量风险游离在感知网络之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风险和隐患信息以及灾害事故信息未实现数据共享,难以对连锁型、系统性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综合态势分析和预警。应急指挥机制、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科技与装备设施、应急通信和物资等保障还不能完全满足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需求,极端灾害快速响应预警和协同应对恢复等制度措施亟待健全完善。全社会风险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从业人员、社会公众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尚未形成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社会合力。

  四是基层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基层应急基础仍较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存在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数量不足且专业人才比例较低,镇(街道)和村(社区)应急力量不足,资金物资短缺等问题。基层应急管理还存在力度衰减、工作空转的现象,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升。巨灾情景下的基层救援能力、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等还需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培训与宣教不到位。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从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较弱,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尚未形成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应急管理社会合力。

  “十四五”时期,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启动期,是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区应急管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新的事业重任。

  一是应急管理新体制为全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辟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路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为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利契机,注入了不竭动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安全发展与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发展新定位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彭山发展迎来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全面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眉山几大机遇,作为眉山连接成都的桥头堡,彭山被赋予建设开放发展先行区、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成眉同城率先突破区、“中强”核心增长极等使命,开放发展机会增多,统筹安全发展要求更高。随着园区升级,企业招大引强,大规模有发展前景的省市知名企业甚至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它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将会作为行业示范标杆,以点带面,为其他企业的安全发展带来更多可借鉴经验。

  三是广大群众对安全高度关注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需求。彭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和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全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能。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将显著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会大幅提高,安全基础设施条件将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抗灾基础将不断夯实。全区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快速提升提供了机会。以政府力量为主,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大应急”格局将更加巩固。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总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应急管理决策部署,坚决贯彻总体观,牢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实现全区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化解安全风险、筑牢发展底板为主题,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建体系、建流程、提能力,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高水平的平安彭山和实现“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核心增长极”十四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着力解决应急管理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风险、减少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同责。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证和正确方向。

  3.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源头防范、系统治理,加强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推动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做到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相统一,灾前、灾中、灾后相统筹。

  4.坚持责任落实、共建共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协同、军地协同、政社协同等,完善各方联动机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应急管理全链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应急基础、基本能力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坚持依法治理、机制创新。强化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执法、守法等方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综合防控,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创新制度机制,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6.坚持科技赋能、精准治理。将新兴科技成果积极应用到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领域,推动流程再造、管理变革、效率提升。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灾害情景模拟和各项应急准备,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

  到2025年,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平安彭山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呈现更高水平发展势头。建成与国家、省、市应急管理体制相衔接、与彭山区功能定位相契合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区公共安全防控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自然灾害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健全,“抗大险”、“救大灾”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彭山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巨灾应对能力达到国内同级城市先进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建立完善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核心增长极的安全保障体系。

  到“十四五”末,全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双重预控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安全生产事故总量持续下降,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项重要指标如期实现。区级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

  到“十四五”末,自然灾害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形成较强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能力明显增强,“抗大险”“救大灾”等灾害综合救助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共建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到“十四五”末,全面建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骨干、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镇(街道)应急力量为补充、专家应急力量为支撑的“5+1”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救援指挥机制基本健全;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完善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地方政府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应急管理部门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根据区委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定位和职能分工、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的边界、“防”“抗”“救”各阶段的责任。推动应急委、安委会、减灾委“三委”职能机制融合,充分发挥各个议事协调机构“统”的作用和各成员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分”的职能。推动应急管理全面融入乡镇和村(社区)基层治理,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改善装备配备条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整合区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优化厘清执法管辖权限,加强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履职能力。

  建立市、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协调灾害事故风险研判、灾情会商、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灾害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分级响应机制,理顺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指挥部应急指挥机制和工作职责,提升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置水平。健全完善总分结合机制,强化应急状态下应急、气象、地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安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力量合成、资源互补,推动形成“大应急”工作格局。建立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的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加强对镇、街道(园区)应对处置工作的指导,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属地责任。完善以区为中心,上达市政府,下达园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上下贯通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应急响应科学、高效,上下级响应无缝对接。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底线,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纳入部门和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地方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应急部门综合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责任体系。健全区政府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预报、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应急准备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层层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组织编制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权责清单”,精准落实党政领导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综合监管责任。落实自然灾害“防”“救”责任,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制定镇(街道)、村(社区)以及产业功能区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立应急管理职责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梳理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工作责任,消除责任盲区。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健全灾害事故信息直报制度、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加强评估结果应用。

  充分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作用,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健全多部门共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军地协同、社会协同、政社协同。建立健全会商研判机制,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统一指挥全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和其他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健全“3 委 19 部”(区应急委员会、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区减灾委员会、抗震救灾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地质灾害指挥部、森林消火指挥部等)会商议事机制,以及由议事机构牵头拿总、职能部门主抓主办的派单机制;定期组织风险和形势分析预判,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到位,扎实做好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预测预判以及先期防范处置工作。建立健全为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发展战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建设所需要的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区域风险隐患排查,编制区域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到工作互联、信息互通、预案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建立军地紧密合作的抢险救灾协调机制以及联合指挥平台,强化军地联合指挥、灾情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形成明确的指挥、行动和保障协同关系,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能。

  加强应急管理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应急预案管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应急综合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规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政策体系。推动依法行政决策,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典型案例宣传,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建立健全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学法、法治培训、定期法律考试和依法履职制度建设,推动干部职工依法履职,依法监管,依法应急,依法救援。

  实施应急管理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引导鼓励参照省市牵头制定应急管理领域的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完善应急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和标准化运行体系。重点研究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研判预警、管控治理和突发事件危机决策、信息发布、指挥调度、现场处置、救灾救助、调查评估等关键工作流程规范,以及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配备等标准规范。鼓励社会团体制定应急产品及服务类团体标准,实施安全生产企业标准“一企一策”。全面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公共安全领域安全管理标准化、安全文化示范单位、安全社区等达标创建,推动应急管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市地方标准的应用实施,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

  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安全生产、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领域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加强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执法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建设标准,统一个体防护、执法保障、执法过程、测量侦检等通用装备以及行业专用装备配备,强化执法人员配置、执法车辆配备,以及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建立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执法跨部门协作机制。推进分类分级执法,实现重点企业固定周期“全覆盖”执法检查、其他企业“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抽查。加大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清单制+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提升执法效能。规范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完善执法人员职业培养和考核奖惩制度,到 2022 年实现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或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 75%。健全产业园区监管执法体制,探索分级分类执法,推进执法大队建设,厘清执法边界,提升执法效能和执法能力。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本区域内风险隐患突出、安全管理较差、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执法检查力度,全面开展“解剖式”执法。加强工贸行业“6+4”项重点内容执法。

  ——制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执法意见,明确区、镇(街道)各层级执法管辖权限,确定各层级执法管辖企业名单;分行业领域建立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清单;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违法案件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联动响应,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加强重点区域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编制实施危险化学品“禁限控” 目录,推动建立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制度。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科学规划设置化工园区(集中发展区)和危险化学品存储场所,加快推进现有化工集中区认定为化工园区,推动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和已有化工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提升改造,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定期开展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将安全生产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淘汰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推动解决城市安全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优化供水、供电、输油、供气、通信、排水等城市生命线布局,加强周边规划控制,保证安全距离,提高城市生命线.落实双重预防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健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风险预警预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社会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模式,构建系统规范、管控有力的风险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加强重要设施、重大危险源、重点脆弱性目标和重点区域安全风险智能感知与态势评估动态,实现道路桥梁、供排水、电力、燃气、输油管道、通信等重要市政设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筑施工、大型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医院、学校等重要场所监测预警全覆盖,精准发布预警信息。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动态管控。严格落实企业“双报告”工作制度,实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及时改销和整改效果评价,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构建风险隐患数据库,推动企业生产信息与政府互联互通,强化各类事故隐患综合分析。推动落实安全风险预防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范围。

  持续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0-2022 年)。突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道路交通、消防、工业企业、人员密集型场所、特种设备、有限空间作业、粉尘防爆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督促企业全面排查和坚决治理重大安全隐患。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 100%。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深入推动科技兴安。推动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加大重点设备、设施、仪器仪表检测检验。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改造,开展智能化作业和危险岗位的机器人替代示范。

  1.危险化学品。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全链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提升行动,按照园区内企业“一企一策”原则,制定整治提升方案。重点攻坚化工园区本质安全与系统安全整治提升、企业分类治理整顿、非法违法“小化工”整治、自动化控制、特殊作业、重大危险源管控、精细化工风险评估、城区内化学品输送管线、油气站等易燃易爆剧毒设施。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机制,实现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全覆盖。

  2.烟花爆竹。强化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烟花爆竹储存、运输、燃放等过程的风险管控,落实烟花爆竹“打非”常态化机制,严肃查处打击未经许可经营行为。

  3.非煤矿山。规范全区非煤矿山开采秩序,防范化解矿山安全风险,持续对地下矿山开展专家会诊,督促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推进非煤矿山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所有正常生产矿山《安全设施设计》和《开采设计》与生产现状相符。

  4.工贸行业。深入开展冶金、有色、机械、建材、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八大行业专项治理。建立工贸行业安全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强化工贸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建设。聚焦粉尘涉爆重点检查事项 6 项、有限空间作业重点检查事项 4 项等重点检查事项,对粉尘防爆和有限空间作业企业进行全覆盖督导检查,集中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强化对使用和储存易燃易爆物资(如油漆、稀料)、使用易燃易爆物资(氧气、乙炔)等的安全管理,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工贸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5.消防。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厘清消防综合监管和部门行业监管的职责边界,建立权责清单。职能部门建立具有本行业、本系统特点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推广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经常性开展本行业、本系统的消防安全检查和多部门联合检查。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创新联合监管方式,加强部门之间联合执法、督查督办、信息共享和函告警示等工作力度。

  健全基层末端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消防安全综合治理运作机制,建立以属地管理为主体、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行业部门监管为支撑的基层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模式。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消防工作派出机构,组织、指导和督促辖区居(村)委会、单位和群众做好消防工作。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消防工作融入基层党的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公安派出所、乡镇街道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应急管理机构、综合执法机构等力量共同做好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工作。

  全面夯实单位主体责任。全面推行消防安全公示承诺制度,探索建立火灾高危单位灭火救援准备工作机制。推动社会单位按规定建设专职或微型消防站,开展消防安全评估、自动消防设施检测,编制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聘用具备注册消防工程师等安全领域专业资质的人员为消防安全管理人,参加火灾公众责任险,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履职情况纳入社会信用监管体系,以现代理念、市场力量、科技手段和诚信约束,提升单位本质消防安全水平。

  2025年,实现对市政消防供水管网、消火栓等市政消防设施建设、维护信息的实时共享。开展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达标建设,推动全民消防安全学习云平台常态化运行。

  6.交通运输。完善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夯实“综合感知、综合分析、综合应急、综合决策、综合服务”安全基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旧桥(隧)改造工程,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加强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整治。加大主要道路路面塌陷隐患的排查治理,加强公路交通附属设施运营维护,实施农村交通安全系统提升工程。加强对公交车、旅游客车的重点监管,持续深入开展“两客一危一重”、校车等重点车辆源头隐患排查治理。重点整治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罐车超限超载和运输危险货物、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集中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运输罐车治理,强化危险货物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公共交通工具驾驶员心理健康监测、杏彩体育注册疏导机制。深化公路、水运(航电)等运输安全综合治理,健全安全管控长效机制。深化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治理,依法查处破坏铁路沿线安全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7.建筑施工。持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工程检测机构等七方主体责任。推广装配式、机械化、定型化作业,用先进技术手段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可控。严厉打击超资质、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租借资质、违规压缩工期等行为。紧盯各类大型建设工程,加大对其高风险时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危大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和省级各项实施细则,加强危险作业的现场监理管理,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管。加强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施工过程安全监管。强化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监管。

  8.特种设备。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有针对性开展电梯救援应急演练,提升应对突发实践能力。加强对电梯维保单位维保质量的监管工作,持续推进电梯责任保险普及,加强对老旧小区十五年以上电梯的安全监管工作,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强化公共聚集场所、工贸行业、燃气行业、危险化学品和大型游乐设施、压力容器等相关特种设备安全集中整治。

  9.文化和旅游。核定景区和景点最大承载量,加强对大型文体活动、公共文化场馆和A级景点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人流管控与风险评估。强化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督促旅游经营单位加强旅行团安全监管。加强索道、水上游船等设施设备安全管控,深入排查并整治风险隐患,确保运营安全。强化恶劣天气过后室外景点营业前的安全评估工作。进一步规范目录外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安全管理。

  10.油气长输管道。督促企业强化油气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和日常管控。严密油气长输管道治安防范,狠抓管道外部保护。督促企业大力推进油气长输管道完整性管理,加快完善油气长输管道地理信息系统。根据项目核准权限,加强油气长输管道项目审批准入机制建设,从严审查新建油气长输管道安全符合性。协调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严格落实油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制度,提升油气长输管道法定检验覆盖率。

  11.城镇燃气。完善燃气工程技术标准,健全燃气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强化源头管理,推动智慧小区建设过程中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和连锁切断装置。持续推进管道燃气“智慧监管”,升级改造燃气信息化监控系统。加强液化气充装站整治整合。鼓励液化石油气使用单位安装管道天然气,并在全区餐饮场所持续推进燃气泄漏报警和自动切断装置的安装。推广智能液化气钢瓶充装系统,实现瓶装液化气充装、配送、使用的全程全轨迹可溯源管理。推进中心城区及近郊区的重点镇(街道)餐饮经营单位瓶装液化石油气用户实施使用天然气改造;推进城镇棚户区燃气管道改造。

  12.工业园区安全。强化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提升园区安全水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建设项目安全审查,严防高风险项目转移。持续推进园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现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实时风险监控预警。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封闭化管理。

  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领域的融合创新与推广应用。建成并运行一批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具备实现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及系统评估的功能,推动生产、仓储、物流、环境等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模式升级,促进跨企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生产管理协同联动,提升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

  实施眉山市彭山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区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评估抗灾能力,编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和风险图,形成区级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

  3.普查阶段:准备阶段,建立全区风险普查协作机制,制定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和业务培训。调查评估阶段,开展全面调查和评估,形成分层级、分类型、分区域的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分析验收阶段,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探索普查数据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加强重点区域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技术手段,构建卫星感知、航空感知、物联感知、视频感知、专人感知、全民感知的自然灾害感知网络。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智能化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各类自然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和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预警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停运制度,分行业明确安全风险等级和安全措施要求。到2025年,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设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每个村(社区)至少配备2名灾害信息员。

  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和工程防御能力。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

  在地震与地质灾害方面,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及加固改造,做好沿山地震影响较大区域房屋设施加固工作,提升房屋设施抗震防灾能力。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和通道标准化建设,在地震易发地区新建或改造升级 II 类及以上应急避难场所,试点推行应急服务站(点)。夯实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完善地震数字信息综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推动地震烈度速报工程。推进防震减灾震害防御,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普查,重点区域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对市政生命线工程、老旧小区、商业中心等开展地震风险评估,除险加固、消除隐患。加强建筑领域抗震减灾新材料新工艺推广运用,提升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开展已建治理工程维护加固工作。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有序引导灾害风险等级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的乡村人口适度向设防水平较高的地区搬迁。

  在水旱灾害方面,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强化防汛抗旱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根据各区域洪涝灾害特点,逐年配备实用性救援装备物资,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与调蓄设施建设,优化和拓展城市调蓄空间。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防洪抗旱工程达标建设。

  在气象灾害方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智慧气象服务支撑能力。接入市级气象数据资源池和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完善自然灾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保障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各级责任人。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全媒体准确及时无偿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着力提升灾害天气敏感行业预警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预警发布及响应实效。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能力项目建设。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建成1个以上标准化作业点,提升人影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在森林草原火灾方面,巩固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优化完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即报系统,建立健全智能高效的监测监控体系和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确保出现火情及时打早打小打了,确保现场扑火人员和清守人员安全。推进直升机野外停机坪、物资储备库、睬望塔、消防水池、消防通道、阻隔系统、检查站点等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火灾扑救的专属装备和以水灭火、空地协同等扑火装备配备,全面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水平。

  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针对主要事故灾害类型,优化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布局和能力,构建“5+1”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新建四川彭山区经济开发区特勤消防站和江口文旅农融合片区城市一级消防站,推进彭山区政府专职提档升级,实现全区各类消防站、队满编执勤,加强城市主战消防车、地下空间和隧道、高层建筑、地震、山地和水上等专业救援装备配备,推动消防救援力量向综合救援力量转型升级。建强消防特勤站和普通站,布密微型消防站,打造全区应急救援 “5 分钟”力量调度圈。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组建防汛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森林防灭火、水域救援、山岳救援、生产安全事故救援、航空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进一步优化力量布局,规范职能定位,提升综合救援水平。建设镇(街道)应急服务中心,依托综治队伍、民兵预备役、义务(志愿)员、保安员、医务人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镇(街道)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鼓励基层应急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员执业资格考试,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车辆、装备和器材配备。加强军地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共演,强化应急救援协同能力。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的遴选、使用、考核和奖励机制。

  ——实施城乡消防站、队达标建设。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新建站2个(四川彭山区经济开发区特勤消防站和江口文旅农融合片区城市一级消防站)。实现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100%全覆盖逐步完善城市消防设施布局,实现消防力量5分钟到场救援,加强消防站点周边规划控制,保证安全距离。

  ——实施专职消防力量达标建设。根据城乡消防站、队专职消防员配置标准,完成已建站、队人员增补和新建站、队人员招录,基本实现各类消防站、队满编执勤。为新增专职消防员配备使用频率高、易损耗的基本防护装备。到2025年前,全面完员招录和装备配备任务,充实伍、优化人员结构、增强救援力量。

  ——提升初期响应处置能力。组建 1 支区级“现场指挥部保障工作队”,承担现场指挥部入住前准备和开设后保障工作,区组建1支应急救援尖刀分队,承担事故灾情侦查、通信保障、先期救援和指导灾区自救等工作。到 2022 年,全区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形成战斗力,发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作用。

  ——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与无人机、通用航空等专业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合作协议,发挥专业队伍机动优势,提升灾情侦查、通讯保障、物资投送和人员转移能力。规划建设自然灾害重点区域野外直升机起降点。到 2022 年,初步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

  ——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全区所有镇(街道)统筹组建专兼职基层综合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实施规范化管理,并配备救援装备、器材、物资,常态化开展救援培训、应急演练和比武竞赛。到 2022 年,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具备灾害事故先期处置能力。

  ——提升军地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社会救援队伍、军队救援力量与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救援合作,完善军地信息共享、协调指挥机制,将部分技能本领强、战斗作风过硬的军地救援队伍纳入全区应急救援常备力量,落实值班备勤、紧急征用、奖励补偿、人员安全等保障措施。

  2.十四五期间投入运行的特勤消防站、城市一级消防站配备1套轻型卫星便携站;卫星电线套,车载对讲机按实有车辆1:1比例配备,专网对讲机按实有执勤人员1:1.25比例配备;图像自组网基站1套,背负式自组网单兵图传设备1套,公网单兵图传设备不少于2套,音视频布控球不少于2套,行业级侦察无人机1台,小型无人机1台,移动图形工作站1套。北斗有源终端2套,车载北斗无源终端1套,通信指挥头盔每站不少于3套,移动指挥视频终端每站1套,多链路聚合终端每站1套。

  十四五期间投入运行的特勤消防站、城市一级消防站应配消防员生命体征监测装置每站不少于8台,综合定位单兵终端每站不少于8台,综合定位信标每站不少于4台,内攻登记装置每站不少于2台,综合定位后台终端每站1台,北斗有源终端2套,车载北斗无源终端按实有车辆1:1比例配备。

  1.2022年内配置城市主战消防车1辆、重型泡沫消防车1辆、装备运输皮卡车1辆(经开区特勤消防站)。

  1.根据消防站建设规模等级(特勤站、普通城市一级站),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品种和数量,按政府批复消防员编制数配备及备份23类消防员基本防护装备。

  1.根据消防站建设规模等级(特勤站、普通城市一级站)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品种和数量,配备及备份消防站抢险救援器材。

  普通城市一级站:侦检器材4类,警戒器材3类,破拆器材8类,救生器材10类,堵漏器材5类,排烟照明器材3类,其他器材16类。

  4.辖区常备泡沫灭火剂储备不少于35吨(水成膜泡沫灭火剂不低于25吨,抗溶性泡沫灭火剂不低于10吨)。

  2022年前,根据《森林火灾专业扑救队伍建设标准》完成森林火灾扑救专业队灭火机具及防护装备器材建设任务:

  研究制定推进社会救援力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应急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在预防准备、应急抢险救援和灾后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补充作用。建立政府与社会救援力量在救灾时的信息共享和统一调度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救援补偿政策、标准和应急调用机制。作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补充,建立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机制。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明确参与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建立社会力量与政府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资源共享机制。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支持各类机构协助政府加大对全体市民的应急逃生能力培训,对市民开展应急逃生救助、互助能力教育。建立社会应急力量激励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

  修订完善总体预案、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加强镇(街道、功能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应急预案制定。组织编制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与相关县(区)州制定跨区域、流域性突发事件联合应急预案,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区级应急预案体系。推进落实预案编制需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工作。针对彭山区主要灾害事故类型,制定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建立企业应急准备能力评估、应急预案修订及备案制度。推动地质灾害隐患点“一点一预案”试点工作。借助情景构建等手段,持续动态优化应急预案。强化各类预案的衔接融通,加快预案的数字化、结构化。完善预案演练、评估、备案审查和修订制度。加强基层、特别是社区的应急预案编制、评估、落实等能力;完善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工作指南,编制重大群体性活动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建设,分级分部门(单位)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每年重点推进若干项区级重点应急演练或综合应急演练,开展“成德眉资”跨区域联合演练、拉练。推广数字化应急预案,加大重点行业、领域应急预案数字化建设力度,构建可视化数字预案,结合综合应急管理平台建立全区统一的电子预案数据库,实现预案文本电子化、可视化,推动应急决策智能化。到2025年,实现全区应急预案电子化全覆盖,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推广数字预案。

  完善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联动机制,提高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完善救灾物资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制定全区应急物资保障规划。按照彭山区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2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物资储备布局,科学制定储备标准,建立健全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内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调整生活类救灾物资、综合性消防救援应急物资、森林草原防灭火物资、防汛抗旱物资、危化品事故与矿山事故应急救援物资等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并动态调整。加强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支持政企共建或委托企业代建应急物资储备库,提高协议存储比例,支持社会责任储备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最低库存制度。在重点灾害地区建设区域储备库和乡镇级骨干库,进一提升应急物资区域保障能力和区域物资相互援助机制。强化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依托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便民服务中心(点)、基层粮油收储网点等建立综合应急物资储备点,提升多灾易灾和偏远地区救灾物资储备点保障能力。实施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制定应急物资生产和产能储备企业认定标准,建立应急企业名录库,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推动形成关键应急物资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分类、生产、采购(紧急采购)、应急调用和征用补偿、储备、装卸、运输、回收、报废、补充等相关管理规范,完善应急捐赠物资管理分配机制。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设彭山区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加强应急物资保障综合服务数据支撑和综合服务,实现应急物资动态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定期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一定的抢险救援物资装备。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积极配合眉山市中长期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设计工作,科学预留防灾避难和中长期安置重建空间,优先保障城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用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新建或改造升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利用大型公共建筑、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等场地资源,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规划建设满足重大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公共卫生场所杏彩体育注册。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体系。开展应战应急应灾人口疏散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不少于10 处人防示范基地。

  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和通信主管部门沟通联络、信息通报及应急资源共享等协作保障机制,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城镇和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容灾抗毁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建设,在地震重点防御区、镇(街道)、部分重点村(社区)配备卫星通讯电话或应急短波通信,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建立健全公路、铁路、水路等应急物流统筹机制,构建快速通达、衔接有力、功能适配、安全可靠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网络。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统筹建立涵盖铁路、公路、水运、邮政快递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紧急运输储备力量。健全社会紧急运输力量动员机制,完善运输资源调运、征用、灾后补偿等配套政策。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依托公路养护队伍、道路建设单位等建立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人员运输及抢险救援等特种车辆优先通行机制。建设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提高救灾物资运输、配送、分发和使用调度管控水平。加强交通应急抢通保通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在全区灾害救助体系下,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救助机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优先救助、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妇女等应对灾害的困难群体,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按照国家、省、市灾害损失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开展或配合上级政府的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依据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合理选择重建地址,统筹考虑异地重建后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完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审批信息系统,实现救助资金公开透明。落实“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民房恢复重建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与在外务工重建户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因灾倒损民房重建进度,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和安全。及时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坚决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 ”。落实对因灾导致严重生活困难的群众的帮扶措施,保障基本生活,积极防范因灾返贫。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加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统筹协调各种社会慈善救助物资捐款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灾后恢复重建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修复,逐步恢复重要生态环境功能。探索推进完善农业保险、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商业财产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等险种,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汇聚、关联、融合各部门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系统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建设智慧应急平台,采用“l+N”模式建设 1 个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和 N 个业务子系统,实现一站赋能、一体共用,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政务管理和社会动员等功能,构建城市运行态势一张图,实现“一屏全观”;推进智慧应急平台向镇(街道)、村(社区)、小区延伸,加强与智慧安防系统、智慧急救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等平台的信息共享,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字化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安全运行“一网统管”。开展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建立健全各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做好应急管理数据资源的汇聚、治理和分析应用。制定各部门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划、规则,统一系统之间技术接口标准。建立灾害信息快速汇集系统,提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能力,确保灾害信息的精准化、辅助决策的智能化。全力推进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依靠科技信息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统筹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理设施、网络、平台、应用和数据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运行稳定。按照省厅应急信息化计划,配合省、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及配套设施。整合电子政务外网、指挥信息网、互联网等有线网络资源,推进卫星和窄带无线通信网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完善应急通信装备配备,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区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单兵图传、北斗终端等信息采集类装备,配备卫星远端站、卫星电话、数字移动集群基站和终端等信息传输类装备,配备便携式通信箱等现场指挥类装备,实现多种通信终端融合通联,确保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条件下通信畅通,为应急救援提供全地域、全过程、全天候的通信保障。

  制定全区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五年规划,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依托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组织开展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宣传、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将应急管理纳入区级和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提升领导干部预警识别力、综合判断力、危机决策力、信息沟通力、资源配置力、协同控制力等应急处突的素质能力。强化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实战技能培训,规范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特种作业实操考试点布局建设。选优配强讲、懂应急、敢担当、有作为的应急管理领导干部,采取定向招录、委托培养等方式,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依托省、市、区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应急管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支持应急管理职业教育。完善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探索建立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将省、市应急系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业务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全区应急专家人才库,通过购买社会专职服务方式充实专业队伍力量。

  聚焦彭山区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设立科研项目,引导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机构积极参与相关技术、装备、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落实《推广先进与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加强与在川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推动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无人侦察、无人灭火、卫星遥感等空天地一体化等高科技手段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推广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监测预警装备和轻量化、便携化、高机动性的应急装备。

  在全区各级中心学校建立应急体验课堂、体验中心,加强市民尤其是学生的应急安全、防灾、逃生能力教育。弘扬应急文化,大力选树、宣传英雄模范,充分发挥好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安全素质国民教育和应急管理法治宣传,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和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打造一批“五进”示范点。开展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达标工作。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打造防灾减灾文化示范镇(街道)、示范村(社区)和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以及安全宣传教育示范点。加强红十字“博爱家园”建设,推动建立村(社区)、居民家庭的自救互救、邻里相助机制。在人员密集场所配置急救箱和体外除颤仪,确保规范正确使用。建立健全应急文化宣教机制,推动建立公众科普宣教媒体绿色通道,建设具有彭山特色的区级安全应急综合宣教体验场馆和安全文化体验中心,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宣教产品,提升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宣教培训能力。促进结合彭山经济发展特色,推动旅游等行业的安全应急培训。做好突发事件引导,完善有效互动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快广播村村响普及和应急功能升级,建设完善公共应急广播系统,实现日常宣传、预警信息发布和紧急状态下社会动员的规范协同。

  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完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及时管控风险、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编制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清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应急管理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协调管理、应急调用、资源共享、救援补偿等机制。建设应急志愿者队伍,建立社会应急志愿者注册登记、培训演练和调配使用机制,研究制定应急志愿者参与预防准备、抢险救灾等工作的激励政策和补偿制度,加快建立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推进应急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征集、公示、修复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信用制度。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推动安责险技术服务,丰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品种。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机制。创新举报奖励机制,建立“吹哨人”和内部举报人制度。健全救灾捐赠机制。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制度建设、支撑保障、预案管理等重点工作,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大应急”基层应急治理格局,夯实韧性安全城市基本单元。建强补齐区域性中心镇(街道)消防救援站,推动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建设,建成以中心消防救援站为主力,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优化基层监管力量配置,推动监管服务向小微企业延伸,持续优化“社区发现、镇街呼叫、部门响应、协同整治”基层安全风险隐患治理体系。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实施基层培训计划,培养发展基层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山洪灾害危险区责任人、护林员等,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志愿者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推动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建强补齐街道消防救援站,加强和规范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建设。推动基层救援站点联动,科学配备必要救援设备,有效提升基层先期救援和处置能力。指导基层组织和单位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县、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四川省安全社区创建,开展地震防范应对达标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跨区域、跨流域应急管理合作,完善区域联动机制。重点建立跨区域应急管理协作平台,推动应急管理规划和政策法规标准衔接,强化跨区域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提升突发事件协同应急能力。

  根据省市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的要求,接入市综合应急管理平台,整合提升水利、林业、自然资源、交通、、消防、应急等部门通信、网络、视频、监控、会商、远程指挥、图像采集等系统,搭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多部门、多层级资源共享。对接成德眉资和市内其他区县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应急资源共享和事故灾害、自然灾害应急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数据治理子系统、应急指挥信息子系统、视频指挥调度子系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子系统、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子系统、政务服务管理子系统、“互联网+执法”子系统、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子系统、应急测绘子系统等。

  围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综合监测、智能评估、趋势分析和精准预警等功能,全面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水平,逐步推进非煤矿山和重点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对安全生产风险的综合监测、智能评估、趋势分析和精准预警,提升分级管控能力。

  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汇聚洪涝、干旱、气象、地震、森火、农业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实现灾害风险实时监测、综合研判和分级预警,形成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一张图,提高多灾种一体化的灾害链综合风险预警能力。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农业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增加重点区域自然灾害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密度,实现自然灾害隐患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测。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要素全面调查,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灾害等方面的信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全面调查,查明区域内抗灾能力。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编制区、镇(街道)、村(社区)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减灾信息图。编制区、镇(街道)、村(社区)主要灾种区划、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形成自然灾害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报告。

  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实现城市绿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开展沿山地震影响较大区域房屋设施加固工作。严格执行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等级,相关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及岷江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大力实施中心城区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重点对威胁集镇、学校、聚居点等人口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且难以实施避险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1)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升级改造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和快速更新循环同化系统,建设智能化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建设全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成1个以上标准化作业点,提升人影作业装备现化代水平,实施我区BL-1型车载式火箭发射装置升级改造和布设3套具备智能遥控功能的地面碘化银发射器,建设气象数据资源池。在地质灾害防治区、人员密集区布设小微型智能气象观测设备。在森林火灾高火险区新建多功能气象服务站,配备应急气象观测等设备。

  (2)地震灾害防御项目工程。全面提升地震数字信息化水平。完成强震台、测震台、物理台、水库地震专用台等地震监测数据汇集市地震数字信息综合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区四级数据互联互通。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在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开发区、产业聚焦区、特色小镇以及区级以上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等较大范围,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3)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包括航空消防取水点、直升机野外停机坪、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预警监测等“人防、物防、技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森林防灭火前端监控点,建设以森林防火为主的“智慧林业”综合监管平台。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治理25处。其中实施工程治理5处、排危除险15处、避险搬迁4处、移交处置自主销号1处。根据《眉山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工作部署,2023年由区交通运输局开展彭山港区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工作。

  根据《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2020-2022 年》,突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工业企业、人员密集型场所、特种设备、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督促企业全面排查和坚决治理重大安全隐患。合理规划城市能源储存场所、危险化学品仓储配送企业等空间布局,严格落实安全防护距离。安全搬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推动高危企业进区入园。编制实施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持续推进高风险岗位“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建设,优化道路交通安全条件。加强 BIM 装配式建筑技术、“智慧工地”在建筑施工行业的运用,开展工程施工损坏地下管线专项整治。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持续开展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和石油天然气、电力、给排水、公路4大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城市安全风险源清单,编制发布并实时更新城市安全风险报告,形成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分级管控辅助决策。在“10+4”重点行业领域评估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及管控,形成城市安全风险源清单,升级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推进风险差异化监管、隐患动态整治。

  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力量建设,实施综合性消防救援装备现代化工程,升级个人防护装备,补齐通用救援装备。

  2023年内,建成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特勤消防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员并投入执勤备战。2025年前,按标准为四川彭山经济开发区特勤站配齐60名专职员。新投入使用消防站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相关要求配齐执勤人员。

  按照省委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关于应急力量建设的部署,杏彩体育注册“十四五”期间启动彭山江口文旅农融合片区城市一级消防站建设,2025年前完成项目立项并开工。

  完成防护装备配备任务,充实伍、优化消防人员结构。组建3支镇(街道)应急队、10支村(社区)应急分队,开展灾情侦查、通信保障、先期救援和指导灾区自救,提升应急救援快速响应水平。

  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完善装备配备。完善森林火灾地方专业扑救队装备配备。推进城乡消防站、队建设。优化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完善集值班值守、信息处理、辅助决策、协同会商、指挥调度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用应急指挥场所及配套设施,到2022年,建成应急指挥场所。

  (1)应急物资储备库。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规模。加快推进区镇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仓库项目建设,保证重点监视防御地镇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全覆盖。新建及改造镇综合物资储备库,保证每个镇(街道)建立1个符合市级标准的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每个村(社区)配备1个应急物资储备点。

  (2)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构建基于多方面参与、多领域融合的应急物资大数据平台,对应急物资的加工、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有效集成。汇总各级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协议储备等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

  (3)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工程。建设市级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库。2022年,采购森林防灭火物资30万元(区林业和园林中心),组成区本级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库,2022年至2025年,按每年30万元的标准进行更新。提升区、镇(街道)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库建设水平。

  建设应急指挥专网,构建区、镇(街道)两级上下贯通,应急管理部门、涉灾主管部门、重点救援队伍横向互联的应急指挥信息网。建设应急指挥无线通讯系统,建设动中通卫星系统和高通量卫星通讯系统,搭建应急专用卫星网络;完成动中通卫星指挥车配备,配置应急专用370兆移动基站和移动终端,建设甚小孔径终端(VSAT)卫星通信远端站,实现关键场所应急通讯信号覆盖;建成应急指挥可视化融合平台,加强重点应急救援队伍卫星便携终端配备,提升可视化指挥、卫星通讯和窄带通讯能力。建设通信网络多路由、多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容灾备份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和极端灾害情况下通信畅通。在地震重点防御区镇(街道)、部分重点村(社区)卫星通讯电线%。

  利用学校、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在自然灾害多的地方,建设具备应急指挥、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制定应急避难设施管理办法,设置统一、规范的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建设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场馆。按照每百万人口应建设2.5个应急体验场馆的标杏彩体育注册。